财务部刊行7500亿元特别国债!与基建等领域相关!
宣布时间:2022-12-27
12月9日,财务部宣布《财务部关于2022年特别国债刊行事情有关事宜的通知》指出,为筹集财务资金,支持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生长,财务部决定刊行2022年特别国债,刊行面值为7500亿元。
2020年,我国曾刊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用于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抗疫相关支出。而基于经济下行压力和下层财务面临的困难,业界曾有过关于今年刊行特别国债的讨论。临近年底,财务部刊行7500亿元特别国债,引发广泛关注。
央行助力本次特别国债定向刊行
与一般国债相比,特别国债的特别之处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特别国债是在特殊时期针对特定用途刊行的,并非通例的财务工具,属于应急性步伐;二是特别国债纳入中央财务国债余额治理,不列入财务赤字,其收支纳入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三是特别国债的资金用途并没有统一的明确限定,而是凭据刊行时的实际政策需要作特殊安排,资金用途更为灵活;四是刊行特别国债只需人大常委会审议,刊行审批机制较为灵活。这些特点决定了特别国债成为特殊时期财务开源的重要手段,在须要时启动刊行完全具备可操作性。
相关专家认为,特别国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向境内相关银行进行定向刊行,央行将面向有关银行开展果真市场操作,近期央行可能会通过加大7天逆回购操作量、开展14天逆回购或进行定向MLF(中期借贷便当)等操作向相关银行投放价格相对优惠的基础钱币,提高其购债积极性。此次特别国债为3年期牢固利率附息债,从目前国债收益率曲线来看,预计票面利率可能会在2.90%左右。
2023年财务政策或连续积极,仍有可能刊行特别国债
专家指出,今年末与明年,外洋局势庞大多变等因素将可能连续影响海内经济企稳回升。后续财务政策对民生、基建、企业纾困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需要坚持较高强度,这对财务资金形成较大需求。12月中央政治局集会已经提出积极的财务政策要加力提效,明年将更需要内需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刊行特别国债坚持积极财务政策稳增长的连续性。
目今我国政府债务水平和宏观杠杆水平仍处在良好状态,尤其是中央政府杠杆率维持在20.6%的较低水平,继续推行较有力的积极财务政策具有可靠的基础和条件。与2020年1万亿元的抗疫特别国债相比,此次7500亿元特别国债规模仍然不小,预计会较洪流平上缓解财务尤其是地方财务资金紧张问题。
此次特别国债可能会大部分以转移支付的方法支持地方政府坚持较大的支出强度与较快的支出进度,着力扩大内需,尤其是要重点支持基建等重点建设项目、制造业、居民消费、医疗就业包管、包管性住房等领域,加速经济的企稳回升;部分资金可能还会用于支持疫苗研发与推广、核酸检测、人员隔离与治疗等相关防疫事情。
光大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高瑞东指出,2023年预计财务维持积极基调稳定,中央或将翻开赤字空间,地方债务压力掣肘加杠杆空间,发力或向需求侧与居民端集中,基建稳增长仍需依赖准财务资金。
在债务压力上,高瑞东认为,在地方债务扩张约束下,2023年地方政府加杠杆空间有限,但考虑到2023年仍有较强的稳增长诉求,预计2023年新增专项债规模在4万亿左右,并且刊行特别国债的紧迫性在上升。
高瑞东预计,2023年刊行特别国债的紧迫性上升,规模在1万亿左右。特别国债是由中央财务统一刊行的特殊国债,不计入财务赤字,纳入国债余额限额,全部转给地方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相关支出,并带有一定财力补贴的性质。
由于特别国债不计入财务赤字,也不计入地方债务余额,因而并不组成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是地方债务率较高而稳增长需求又较为迫切时的合适选择。如果刊行特别国债1万亿,2023年专项债加上特别国债的规模将与2022年持平;如果不刊行特别国债,则2023年专项债投向基建的部分将比2022年减少6200亿元左右。